在临床药动学的研究中,已确认和氢氯噻嗪、地高辛、华法林、西米替丁、苯巴比妥、酮康唑和红霉素不具有临床意义上的药物相互作用。已有报道利福平和氟康唑可降低活性代谢产物水平。这些相互作用的临床结果还没有得到评价。 1.与其他抑制血管紧张素 II 及其作用的药物一样,本品与保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补钾剂、或含钾的盐代用品合用时,可导致血钾升高。 2.与其他影响钠排泄的药物一样,锂的排泄可能会减少。因此如果锂盐和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合用,应仔细监测血清锂盐水平。 3.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包括选择性环氧合酶-2 抑制剂(COX-2 抑制剂)可能降低利尿剂和其他抗高血压药的作用。因此,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抗高血压作用可能会被 NSAIDs 包括 COX-2 抑制剂削弱。 4.对一些正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包括选择性环氧合酶-2 抑制剂治疗的有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如:老年或容量不足的病人,包括正在接受利尿剂治疗的病人),同时服用血管紧张素II 受体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能导致进一步的肾功能损害,包括可能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这些作用通常是可逆的。因此,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联合用药治疗时应谨慎。
药理毒理
1、作用机制 血管紧张素 II 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活性物质,为强效的血管收缩剂, 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血管紧张素 II 在多种组织内与 AT1 受体结合(如血管平滑肌、肾上腺、肾脏和心脏),产生包括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在内的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效应。同时,它还能够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已证实另一种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亚型为 AT2,但它对于心血管系统功能稳态的作用尚不明确。 氯沙坦为合成的、强效口服活性药物。结合试验和药理学生物检测证明它能与 AT1 受体选